——刍议葫芦串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
一堂课的设计,好比一篇文章的构思,要有一个主题作为主线贯穿始终。葫芦串式教学就是将课堂上的所有凌乱的知识点,用一条主线串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形式贯穿整堂课,形成一串完整的葫芦串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,合理运用葫芦串式教学,使整堂课具有整体性和条理性,可以克服教学中环节的混乱和情感的支离破碎;同时,因为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,又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发展的需求。
(一)以故事为主线,形成葫芦串式教学
爱听故事是小学低段孩子的共性,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,采用讲故事的形式,把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融入故事情境中,使教学产生诱惑力,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,让学生在听故事——演故事等不同的情境中,不知不觉地学习、感受和体验音乐。
例如:在教学人音版第一册第七单元《小青蛙找家》这一课时,我以故事为一条主线: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们到草坪上玩耍,突然发现一只调皮的小青蛙不见了!于是大家就去寻找小青蛙(进行即兴创编各种节奏并进行多声部的练习),小青蛙到底上哪儿了呢?原来一个人跑到森林里去玩耍,在森林里它还碰见很多动物呢(聆听各种表现不同动物的音乐,并用歌声即兴创编动物之间的对话)——小青蛙终于回来了(学唱《小青蛙找家》),大家又高高兴兴地在草坪上玩耍(请学生即兴表演)!最后太阳下山,小青蛙们唱着歌儿回家了。”整堂课就在故事情境中展开和深入,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来学习、感受、体验、表现音乐。
(二)以事物为主线,形成葫芦串式教学
在小学低段音乐教材中,有许多歌曲都是在演唱某种事物。例如《国旗国旗真美丽》《闪烁的小星星》《火车开啦》《洗手绢》等等。在教学这种类型的歌曲时,教师就应该善于用慧眼来挖掘歌曲中所出现的这种事物,并以此为切入口,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根链子来串联每个教学环节。
例如:在教学人音版第一册第六单元《洗手绢》这一课时,我就用“手绢”这一教具把课堂上的各个环节串成葫芦串。首先,在手绢上画上大小不同的太阳,请学生看手绢创编不同的声响来表现2/4拍和3/4拍的强弱规律;再请学生听鼓声的强弱来传手绢,听到强音时起立把手绢上举,听到弱音时坐下把手绢传给相邻同学;然后请学生听《洗手绢》旋律及变奏(3/4拍的《洗手绢》)来传手绢。“传手绢”游戏结束后,请学生来创编洗手绢的各种动作及声响,并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;然后请学生来学唱《洗手绢》及它的变奏(3/4拍的《洗手绢》)。等学生基本掌握歌曲后,又请学生听2/4拍的《洗手绢》音乐来晾手绢、3/4拍的《洗手绢》音乐来舞手绢;最后再请学生在手绢上画自己能做的事。让学生在一系列“看手绢——传手绢——洗手绢——唱手绢——晾手绢——舞手绢——画手绢”的活动中,感受音的强弱,体验歌曲所表现的爱劳动的情感,在边玩边游戏中,来学习音乐知识,表现与创造音乐。
(三)以活动为主线,形成葫芦串式教学
音乐新课标指出: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,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,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,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,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。用举办各种活动的形式,把每个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成活动中所要表现的各种节目,以此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,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,体现学生的主体性,更能培养学生自信心,提高学生的表现力。
例如:在教学人音版第四册第一单元《郊游》这一课时,我就用“郊游”这活动为主线,把教室里的桌椅搭成小河、小桥、山坡、山洞等郊外场景,让学生听着音乐去淌小河(多声部的节奏训练)、过小桥(视谱或视唱练习)、爬山坡(歌曲教学)、穿山洞(歌曲再表现)等等。在这种特殊的场景和活动中,学生们非常兴奋,他们玩着、乐着,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歌曲,掌握了音乐知识技能。
如在教学人音版第三册《小拜年》这一课时,我们可以紧紧围绕“过年”这一活动展开教学,让学生在“挂灯笼(音程模唱)——贴门联(节奏练习)——对横批(视唱练习及解决歌曲难点)——拜年(学唱歌曲)——舞龙灯(歌曲再表现再拓展)”等各种活动中来学习音乐,感受歌曲所表现的热闹气氛,并了解过春节中的种种民族风情。又如在教学人音版第一册第四单元《动物说话》这一课时,教师就可以以“动物演唱会”为主线,把节奏教学、歌曲教学及歌曲再表现等教学环节串成葫芦串,让学生在表演各种节目中(如说唱类节目、舞蹈类节目等等)学习音乐表现音乐。
(四)以字符为主线,形成葫芦串式教学
任何一首歌就像写文章一样不仅有它的主题,也有它的关键字眼,教师应善于发现和运用这些关键字眼来进行课堂教学。
例如人音版第五册第一单元《摇呀摇》这一歌曲,“摇”就是整首歌的关键词。在教学这一课时,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“摇”字,让学生用体态律动来告诉我是什么字(即让学生编创各种体态律动);然后请学生听《摇呀摇》的旋律来做各种形式各种花样的摇(可以是一个人,也可以几个人合作),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,同时通过动作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风格特点;再请学生来唱《摇呀摇》;等学生学会歌曲后,又请学生来观看各种“摇”的场景,并请学生用歌曲来表现各种“摇”的场景(进行歌曲再创新)。整个课堂教学都紧扣一个“摇”字,让学生通过各种体态和歌声来体验、感受不同的节奏、速度所表现的不同的情绪,并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。
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,“教材”不是“教本”,而是“学本”、“读本”,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能,注意教材的基本结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,紧抓教学主线,突出教学主题,才能把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,有趣有味,有新奇感,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我们的音乐课。葫芦串式教学只是本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探索,旨在抛砖引玉,有待于大家共同实践、完善与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