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管理登陆 |

 距160周年校庆还有校庆已开幕
- 课题研究
课题研究>教学教研>首页您现在的位置:
+ 课题研究
师生:教材的另一半 作者:admin 来源: 发布时间: 2005-10-18 点击数:8520
   “教材”,顾名思义,就是教师赖以组织教学的“材料”,是教师、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凭借,是物化的中介。在新课程理论下,我们重新审视,觉得“教材”概念有不尽完善的地方,有进一步厘清的必要。笔者提出新的教材观:新课程背景下,教材的另一半在师生。
    教材是“活”的,它需要激活。以语言文字编定的教材,是知识最基础的物质形态,但它孤立存在的时候,只是一种静止的符号化;当它以适当形式介入教学活动,它的教材的功用才发挥出来。即教材只有进入教学活动,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的时候,它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“教材”。譬如诗歌教学,当教师和学生在吟哦诵读的时候,它会成为师生眼脑中的小桥流水、大漠孤烟、风花雪月、金戈铁马……只有这个时候,符号化的文本才会变得活色生香起来。打个比方,教材好比酵母,是有生命体征的,它是等待触发激活的系统,一旦有合适的条件——进入教学实践操作过程,它就会焕发出生命活力,成为师生之间有血有肉、有情有趣的“第三方”。
    教材是“用”的,它需要开发。传统教材观中,教师角色就是“搬运夫”,其全部劳动就是教教材,将教材中的东西搬运到学生脑子里。新课程理论强调教师的能动作用,教师要“用”教材,而非“教”教材。教师是否能够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利用,用好教材,用足教材,是新旧课程的主要分野之一。因为新课程中,教学目的、任务都要受到实际学情的影响制约,教师教什么,如何教,操纵在我。教师可以直接拿来教材照本宣科,可以删减增补,可以拆散整合,甚至可以另起炉灶……如有的教师确立教学专题:“走近闻一多”,他就将《哭一多》《最后一次讲演》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》等分散在不同年级的几篇文章拢在一起来学。有的教师执教臧克家的《有的人》,臧克家生平故事,臧克家与近代新诗,悼诗翁诗歌朗诵会……篇幅不长的一首诗,一路生发开去,足足上了三课时!这样用教材,不论是丰富信息量的获取,还是能力的综合提高,都是远远超出教材之外的。这也正应了叶老那句“教材无非是个例子”。
    教材是“动”的,它需要建构。教材有一个生长的过程,其功用实现的完整周期直至师生用完为止。在这个知识获得,能力提高,审美接受的过程中,教材经受着个性解读的无情考量。所以我们常见不同教师执教同一篇文章,匠心别具,异彩纷呈。如《故乡》这类文章可以抛开反封建的主题,当作一幅泛黄的老照片来欣赏就可以了;《皇帝的新装》淡化晦涩的解析,只当作枕边童话来阅读,孩子们依然会兴致勃勃;感受惊心动魄的阅读愉悦后不妨质疑一下《斑羚飞渡》事实的真伪……这种多元化运作无不打上了新课程教师个体创造的印痕。而教材的价值意义也在于留足了创造的空间,它独特的召唤,一直专候师生的倾情参与。
    如此说来,剥离了师生的活动,教材无异于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新课程背景下,全面理解阐述教材的涵义,就不能不顾及师生这一内隐的人的因素。
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  版权所有    联系电话:0737-4995288    技术支持:迪赛科技    进入后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