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管理登陆 |

 距160周年校庆还有校庆已开幕
- 教育新闻
教育新闻>校园动态>首页您现在的位置:
+ 教育新闻
“留守儿童”渴望父母爱 作者:admin 来源: 发布时间: 2005-10-17 点击数:9869

    9月的一天,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部来了一对水火不容的母子。母亲的颈部留下了儿子施暴的印记,16岁的儿子话语中则满是对母亲的轻蔑、抱怨和仇恨:“她什么都不懂!现在我要把她对我的伤害全部还给她!”面对儿子恶狠狠的咒骂,母亲泪流满面:“我要是把他一直带在身边,也许不会是这个样子。”

  这位母亲是娄底人,孩子8岁时,就与丈夫来到长沙打工,孩子则寄养在舅舅家成了“留守儿童”。8年下来,数得着的几次相聚,越来越难以缝合亲子间的生疏,现在儿子不肯上学,狂躁易怒,动辄对母亲拳打脚踢,成了“问题孩子”。

  “留守儿童”是指其父母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,需要他人照顾的未成年孩子。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,“留守儿童”的队伍日渐壮大,他们的心理状况也进入了教育和心理专家的视野。

  范方,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心理学在读博士,研究这一问题已有5年。2000年暑假,当时还是邵阳学院一名心理学教师的他,去洞口为中小学老师上课,聊天中问起老师们最头疼的是什么,没想到答案竟然是“那些父母双双外出的留守孩子”。不久,范方抽取了隆回县、洞口县及邵阳大祥区1248名学生进行研究,其中397例为“留守儿童”。范方发现,无论是隔代教育,还是寄养在亲友或教师家,都对孩子的人格、行为、学业造成了不良影响,少数无人管教的孩子迷失得更远。此后,范方在洞口县和隆回县抽取了127位学生进行对照研究,进一步验证了亲子教育缺失对“留守儿童”的伤害。

  教育理论认为,儿童最亲密的抚养者是其最重要的榜样。“留守儿童”大多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,老人精力有限,文化素质也不高,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少,其价值观念、生活态度等对儿童有负面影响。其他替代抚养方式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问题。

  研究发现,由于亲子教育缺失,导致了恶性循环。首先是“留守儿童”的家庭环境恶化,亲密度较低,而矛盾性较高。不良的家庭环境接着引起或诱发了儿童不良人格因素,如比较冷淡、孤独、寡言;冲动任性,自制力差,易心烦气躁;自卑拘谨,抑郁忧虑;紧张焦虑,心神不安。不良人格因素又导致了儿童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。如说谎、逃课、沉迷于游戏等行为问题,“留守儿童”组的检出率高达44%,而对照组的检出率为17%。两组儿童在智商上没有明显差别,而学习成绩好、中、差的分布,对照组分别为22%、62%、16%,“留守儿童”组为16%、35%、49%。

  面对这个结论,我们该怎么办?范方博士认为,对“留守儿童”不仅要考虑改善个体自身的认知能力,进行行为矫治和心理辅导,而且要进行家庭整合治疗,同时,社区、学校和家庭还要共同建构“留守儿童”的支持系统。

  父母的爱是给予子女的最好教育。外出的父母们一定要坚持定期、不间断地保持与孩子各方面的联系。而在孩子的幼小阶段和发展关键期,父母尽可能不要长期外出,或者至少留一方照顾抚育孩子。

  其次,可以由基层学区、学校、村委会、共青团牵头,联合妇联、工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。学校应给予“留守学生”特别的呵护,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和心理环境,并加强与监护人员的联系,干预指导其家庭教育。
 
 
 

 
[信息来源:湖南日报 2005-10-16]
[信息作者:记者 胡宇芬]
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  版权所有    联系电话:0737-4995288    技术支持:迪赛科技    进入后台